亿欣源为您分享:提高山西锻件塑性和降低变形抗力的工艺途径:锻造时为能便于金属坯料流动成形,并能采用合理措施来降低变形抗力,节省设备能量,一般采用以下途径来达到:
1、掌握锻件材料特性,选择合理的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变形程度。
2、促使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的均匀化,如对大型的高合金钢锭,进行高温均匀化处理,使得材料的塑性提高。
3、选择确定有利的变形工艺方式,如锻造难变形、低塑性的高合金钢锻件时,为能使镦粗时述料表面处于受压状态,防止切向受拉而产生裂纹,可以采用包套镦粗工艺来锻造。
4、采用不同的工具操作,正确使用工具能改善变形的不均匀性。如拔长轴类锻件,可采用V形砧或圆形砧,使锻件表面压力增加,从而便塑性有所提高,并且能防止锻件表面和心部产生裂纹。
5、改善操作方法使锻件坯料锻造时减小摩擦和降温的影响,避免镦裂现象的发生。如对于低塑性材料的薄饼类锻件,可采用两件叠起来镦粗一次后,然后将各件翻转180°,进行第二次镦粗的工艺方法来解决。
6、采用较好的润滑措施能使锻件、模具表面状况得到改善,减少摩擦的影响,得到均匀的变形,从而降低变形抗力。
亿欣源为您分享:山西锻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组织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组织转变的情况,回火一般分为4个阶段:马氏体分解、残余奥氏体分解、碳化物转变、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的再结晶。
锻件回火一阶段,马氏体分解。在80℃以下温度回火时,淬火钢没有明S的组织转变,此时只发生马氏体中碳的偏聚,而没有开始分解。在80-200℃回火时,马氏体开始分解,析出细微的碳化物,使马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降低。
山西锻件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回火温度较低,马氏体中仅析出了一部分过饱和的碳原子,所以它仍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的细微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过饱和度较低的马氏体和细微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锻件回火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分解。当温度升至200-300℃时,马氏体分解继续进行,但占主导地位的转变已是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过程了。残余奥氏体分解是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先形成偏聚区,进而分解为α相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即形成下贝氏体。此阶段钢的硬度没有明显降低。
锻件回火第三阶段,碳化物转变。在此温度范围,由于温度较高,碳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强,铁原子也恢复了扩散能力,马氏体分解和残余奥氏体分解析出的过渡碳化物将转变为较稳定的渗碳体。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和转变,马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不断降低,马氏体的晶格畸变消失,马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得到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粒状(或片状)渗碳体的组织,该组织称为回火托氏体。此阶段淬火应力基本消除,硬度有所下降,塑性、韧性得到提高。
锻件回火第四阶段,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的再结晶。由于回火温度已经很高,碳原子和铁原子均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第三阶段形成的渗碳体薄片将不断球化并长大。在500-600℃以上时,α相逐渐发生再结晶,使铁素体形态失去原来的板条状或片状,而形成多边形晶粒。此时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碳化物,该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此阶段内应力和晶格畸变完全消除。